涂铭旌:老兵新传
他,是我国杰出的材料科学家,潜心金属材料、稀土、钒钛及纳米材料研究,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他,身体力行“科教报国、科技兴乡”的人生信条,将科学研究与祖国建设、社会需要、家乡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。
他,耄耋之年,本可安享含饴弄孙的快乐,但他情系桑梓,勇挑重担,将数十年发展积累的教育科研思想付诸实践,演绎着一个老兵新传的人生传奇。
他,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。
科教报国,三次创业
时至今日,涂铭旌仍记得71年前乘船离开家乡重庆的那一幕:1946年夏秋之交,年仅18岁的他,前往上海同济大学求学,当轮船经过夔门即将离开家乡的时候,突然之间,一种强烈的感情在他心中升起:“我应该有一颗报恩的心,就是有朝一日,我一定要回报生我养我的故乡!”
那时、那情、那景永远定格在他的心里。回报家乡,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——这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想。这个梦,一做就是四十年。
1951年大学毕业以后,成绩优异的涂铭旌留在了同济大学担任助教,并先后被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北京钢铁学院(今北京科技大学)学习,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任教。
涂铭旌把自己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的30年称作是“人生第一次创业”。30年里,他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,并协助周惠久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,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。1988年,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的“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”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,为我国金属材料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88年8月,年已60岁的涂铭旌离开工作了30年的西安交通大学,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——四川成都,受聘为成都科技大学(后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,组建新的四川大学)教授,担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,开始了他所说的“人生第二次创业”。
在四川大学的20年里,涂铭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,取得了令人敬佩的突出成就——
仅用5年时间就建成四川省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、四川省纳米科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领衔申报成功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(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)。
2001年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,他的两项研究成果“室温磁致冷材料”和“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”,分别被评选为2002年和2003年稀土十大科技新闻。
1993年,是涂铭旌人生中跌宕起伏的一年。超负荷的压力和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,使他积劳成疾,病倒在科研征途中。这一年,他被确诊为直肠癌。“生死对立统一、相辅相成、相互转化。不惧怕死、不谈癌色变,就不致增加身心负担。积极治疗,反而会起死回生。”面对生死考验,涂铭旌十分淡然。
在休养期间,他仍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,不仅着手探索开创“材料创造发明学”课程,还在术后第二年开始指导调至成都科技大学后的首届博士研究生。
“他用生死考验见证了崇高的师德、诠释了教师职业的理想追求。”涂铭旌在川带领的第一批博士生黄婉霞如是说。
1995年,鉴于他在材料学研究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,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。
2008年11月15日,涂铭旌度过了自己80岁生日,一个偶然的契机,他在永川与重庆文理学院结缘。他认真了解了重庆文理学院这所年轻的学校,被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、办学精神、办学模式、办学效率所吸引和感染。不顾年事已高,他毅然担负起提携这所年轻大学的重任。他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、发展战略顾问,勇敢闯向了人生的“第三次创业”。
涂铭旌曾梦想有一片天地,可以按自己的思维去创办一个材料研究所。如今,他的这个夙愿在重庆文理学院实现了。
桑梓情深,从零起步
接受重庆文理学院的聘书后,涂铭旌和他的夫人唐昭莼舍弃在成都的优裕生活,把全部精力都投进了重庆文理学院,以求引领这所年轻的学校在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和应用型大学创建的道路上前进。
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
将应用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一番改造,涂铭旌便有了在重庆文理学院的实验室。来到学校的第一年,实验室只有4个人,设备空缺,资金匮乏,也没有材料专业,一切都是一张白纸。招人也很困难,没有一个博士往这边投简历,最后只招了6名硕士研究生。
“其实最难的就是确定研究方向,如今涂老在学校工作近十年了,而前几年都是在摸索中度过的。”学校党委副书记刘灿国回忆。
涂铭旌并无退缩。他勇担总设计师的角色,画蓝图、领方向、写方案,从设备的选型到安装调试,再到项目的构思,他推动着每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。
刚到学校的那段时间,涂铭旌不顾年事已高,走访了永川区及周边区县200余家中小企业,按他的话来说,科研要“接地气”,要实际应用,做好调研是第一步,要了解企业技术能力现状,企业发展需求,掌握第一手资料,为科研做好准备。
实验室建立伊始,第一年做的项目有刀具的表面涂层、大足石刻的文物保护、重庆巫山城口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等。“我们研究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,适不适路?”涂铭旌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企业登门请教。
从为学校进行战略谋划,到求贤若渴为学校广引人才,再到呕心沥血指导学科建设,涂铭旌不辞辛劳深入一线调研。为了抓好实验室建设,八十多岁的他,连寒暑假也几乎没有休息。
“研究院从一层楼扩建到二层楼的时候,正是重庆最为炎热的暑假期间,酷暑难耐,又加上没空调,施工期间灰尘多、噪音大,办公环境特别艰苦。但涂老不仅要求所有科研人员继续工作,自己也坚守在工作岗位。”涂铭旌的秘书雷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感慨不已。
在涂铭旌的牵头之下,学校的一系列高精尖实验慢慢开展起来。
2013年,在重庆市科委的组织下,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院落户重庆文理学院,为学校打开了一片全新良好的科研生态。
2015年,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学校实验室1000多万元。渐渐地,实验楼从第一层加到了第二层,加到了第三层,再到整栋材料科技楼都成了研发中心。
液压机、喷烧炉等工厂级的装备引进来了;来自英国牛津大学、美国加州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的人才也源源不断加入,霎时间,实验室充盈了蓬勃的生机与朝气。
目前,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已建成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场地,拥有价值4000万元的仪器设备。
呕心沥血,十年如一日
十年里,涂铭旌仿佛忘记了自己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。
这十年间,涂铭旌亲笔写下了《材料中心发展战略构想建议》《培养优秀材料工程师的设想和实践》《服务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实践》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软实力和巧实力》《运用先进智造技术助推中小型制造业转型升级》等100余篇关于学科建设、学校转型、地方产业发展的报告。这些报告立足实践,深入浅出,真实反映了这些年来在办学模式上的新探索,在学科建设上的新思想,在服务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新思路。
翻阅这些报告文稿,上面涂满了涂铭旌用红色、蓝色、黑色、绿色的笔做的标注,有的粗、有的细,不时还有三角形、星号做点缀。无数个日夜,实验楼办公桌前,戴着老花镜的涂铭旌聚气凝神,落笔无声,这成为很多人记忆深刻的画面。
在探索实践中,涂铭旌始终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、转型升级、服务社会为出发点。他提出普通地方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三个办学理念:服务区域产业发展,驱动地方院校内涵发展是重要使命,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;政、产、学、研协同创新,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,是强校之路;培养特色应用人才(优秀工程师)是强校之本。
十年来,涂铭旌带领材研院在团队建设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。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逐步发展成光电材料与器件、先进材料与成型技术领域的著名科研机构,团队攻克纳米银线柔性触摸屏和喷墨打印电子线路两项关键技术,获得首届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一名、首届中意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。
“纳米银线的研发正值夏日酷暑,涂老和我们团队在实验室里待了整整一个暑假。研发过程中,问题重重,困难不断,涂老一直耐心指导,鼓励我们不要放弃,经过几百上千次的实验、上万次的测试,我们才突破了将银金属纳米化及图案化的技术难题。”团队成员李璐说,涂老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给团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,并使大家终身受益。
研无止境,不老“九零后”
十年来,涂铭旌以战略家的广阔视野、思想家的卓越智慧、科学家的严谨作风,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校长许洪斌说:“涂铭旌院士已成为重庆文理学院一张引以为傲的办学名片、学校深度转型发展的象征符号、文理人心中高耸挺立的精神丰碑。”
这位淡泊低调的耄耋老人曾戏言自己是“八零后”,如今眼看就成“九零后”了,他依然向着未来,迈着探索的步伐。
日前,由涂铭旌院士亲自授牌的创新教育平台“涂铭旌创新实验班”正式搭成,它将采用“3+2”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,以双导师制、因材施教、小班教学、国际化为特色,培养具备“创新、创意、创业、创富”能力的优秀材料工程师。该实验班已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58名学生,其中18名学生将出国留学深造。
“能够进入涂铭旌创新实验班,我感到荣幸和自豪,同时也倍感压力和责任,我将珍惜学习机会,高标准严要求,将涂老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。”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丁宇淳如是说。
在涂铭旌院士89岁生日之际,学校党委书记孙泽平和校长许洪斌为他颁发了“终身奉献奖”证书和奖杯。
颁奖词这样写道:“十年来,他高瞻远瞩为学校进行战略谋划,他求贤若渴为学校广引人才,他呕心沥血指导学科专业建设;十年来,他带领他的团队为学校、重庆,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;十年来,他‘大爱无疆、科教报国’的献身精神在文理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。”
“谢谢你!涂院士,文理人永远爱你!”孙泽平书记发自内心的告白唤起了全体文理人的共鸣。
接过沉甸甸的奖杯,涂铭旌止不住内心的激动,他说:“这辈子我得过三个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奖、20多个省部级奖项,单单情有独钟两个奖,一个是四川大学授予我的‘十佳师德奖’,一个就是文理学院授予我的‘终身奉献奖’。”
“这两个奖激励着我继续奉献,继续回报生我养我的重庆家乡父老。我将为重庆文理学院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鞠躬尽瘁,活到老,学到老,奉献到老,这就是我的心愿。”涂铭旌说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